东吴证券发表报告,就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史上最激进关税方案」,其贸易保护主义行径严重背离WTO规则框架。随後,中国宣布反制,针对原产於美国的全品类进口商品实施34%惩罚性关税政策。中方基於《关税法》及《海关法》等法律法规进行反制,不仅是对美方单边主义行为的战略回应,更是本土产业链实现进口替代、重构市场格局的战略转折点,在扞卫国家经济主权的同时,为国内产业释放出可观的市场替代空间。在全球经贸秩序重构的关键节点,国产替代已从战略储备转化为必然选择,而此次关税反制政策实质为这一趋势注入加速动能。
随着中国强力反制措施的落地,额外关税将会导致美国商品终端价格竞争力锐减,而中国对美进口商品的需求也将迎来重构,国内产品的国产化预计将迎来提速,尤其是自美进口绝对金额较大的行业,国内产品的国产化空间有望进一步打开。从总量维度上来看,2024年中国从美进口总额约为1,652亿美元,约占中国进口总额的6.4%,中国对美进口依赖度较低,自2018年首轮中美贸易摩擦以来中国从美进口份额逐步降低。从结构维度上来看,2024年,进口绝对金额方面,从美国进口产品中矿物产品(231亿美元)、机械设备(202亿美元)、电气设备(183亿美元)、精密仪器(131亿美元)和用於生产的植物(126亿美元)进口额超过100亿美元。
进口依赖度方面,中国从美进口航空航天器依赖度较高,占中国航空航天器全部进口的比重超过50%,印刷品、部分动物产品以及炸药烟火等易燃制品从美进口依赖度也超过20%;重点产品方面,乘用车(19%)、货运车(33.5%)、高粱(66.8%)、大豆(22.8%)、活猪(66.9%)与牛肉(39.8%)从美进口依赖度较高。对美加徵关税後,中国高科技产品和农产品的国产化空间有望进一步打开, 以航空器、消费电子、汽车核心部件、高端农产品为代表的领域将出现显着替代效应。
对於农产品等有较高依赖的初级产品来讲,短期内或难以寻找新的供应商而造成价格有所上涨,但农产品可替代性较高,本土化趋势和同类替代趋势有望进一步加强。针对高科技产品,2024年,中国本土品牌乘用车零售占比约为65.2%,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本轮反制後中国汽车厂商有望获得替代美企的市场空间,也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过剩产能。在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等关键领域,本次反制措施也彰显出中国加大科技投入,突破关键领域卡脖子技术的决心,有望加速国产替代进程。
东吴证券指,国家硬科技实力持续提升,国产化率仍有空间:中国在自主创新的路上奋力追赶,近年来排名持续上升。在科学、技术和生产的每个维度的复合领域评分上,中国在所有三个维度的复合评分都经历了飞跃,尤其在技术维度上增长得最为明显,且增长速度还在持续提升。从产业增加值和海外收入分布来看,目前中国科技企业对国内市场的依赖程度和国产化程度仍然有待提升。
「科特估」体系下资本市场与国产化的协同效应。国产化是实现产业链安全的必要路径,国产企业通过「估值提升—信心提升—资金流入—国产化率提升—估值提升」形成正向的闭环,资本市场与产业形成产融协同新范式,有望进一步增加资本市场和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在「科特估」的引领下,资本市场对科技企业给予极强的信心,国产化率进一步提升的过程中,资本市场给与估值提升的配合,进一步增强企业创新的信心, 「科特估」正是对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重定价。
该行指,关税壁垒的升级表面是贸易博弈工具,实则为本土产业升级的战略机遇窗口。在市场选择与政策引导的协同作用下,「中国制造」有望突破後发优势的瓶颈。(wl/j)
AASTOCKS新闻